展会新闻
  • 如何对聚丙烯进行透明改性?这4种方法,改性成本有优势!附国内外透明PP牌号汇总

    聚丙烯(PP)是典型的部分结晶型聚合物,含晶区和非晶区,其结晶过程包括成核和晶粒生长两个阶段。普通PP制品透明性较差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晶区与非晶区的折光指数不同而产生可见光的散射现象;另一方面熔体在冷却结晶过程中,生成的球晶尺寸大于可见光波长, 而发生折射现象。提高PP的透明度可以通过控制球晶尺寸、降低结晶度来实现,主要有以下途径:(1)利用异相成核作用,细化球晶,减少光在球晶界面上的散射和折射,从而提高PP透明度。(2)引入共聚单体,破坏分子链规整度和有序性,阻碍晶体生成、降低结晶度、细化球晶,从而提高PP透明度。(3)通过聚合物共混增透PP,其增透机理与成核剂相似,加入共混物起到了异相成核的作用,能降低结晶尺寸,提高PP透明度。01成核剂对PP的增透改性在基础PP树脂中添加透明成核剂是提高产品性能和透明性的常用方法,不同类型的成核剂,对于PP透明改性的机理是不同的。透明改性成核剂可以分为熔融型的成核剂和分散型的成核剂两大类。前者主要是山梨糖醇类,后者有滑石粉、苯甲酸钠、有机磷酸盐等。其中增透效果较好的是山梨糖醇类和有机磷酸盐类,山梨糖醇类成核剂不仅可以提高PP透明度,还可提高PP的刚性、冲击强度和热变形温度等性能。相比山梨糖醇类,有机磷酸盐类成核剂成核效果和分散性较差,成本也较高,但耐热性较好。对于熔融型的成核剂如山梨糖醇类,其普遍认可的机理是增透纤维网络成核机理,由于这类成核剂本身具有自行聚合的聚集特质,易与熔融的PP形成均相物,当体系从熔融状态下冷却时,成核剂会率先结晶,形成纤维直径仅10nm的纤维状网络结构,大大减弱了对可见光的散射和折射,增强了透光性。这种纤维状网络均匀分散在树脂中并具有很大的表面积,提高了成核密度,细化了球晶尺寸,PP大分子以网络纤维作为成核中心逐步结晶,使结晶周期缩短。 另一类分散型成核剂,又称为不融物透明改性剂,这类成核剂只作为活性中心,起到异相成核的作用,使微晶数量增加,导致晶核生长空间受限,晶体尺寸变小,结晶变的更加细化均匀,不仅能提高制品的透明性,还能提高制品的刚性。但此类成核剂与PP的相容性较差并且分散性不好,本身也会发生浑浊和非同质效应,所以增透效果并不十分理想。透明PP的光学性能主要受高分子晶体尺寸影响,通常用透光率和雾度来表征,雾度可以反映出聚合物的散射度。通过添加成核剂,能够增加晶核数量,使球晶变的细化而均匀,光散射程度减弱,雾度值降低,材料的透明性增加。02用Z-N催化剂生产无规共聚透明PP在聚合过程中使用Ziegler-Natta(Z-N)催化剂,将其他单体引入PP分子链从而直接生产无规共聚PP(PPR)产品是一种*理想方法,这种方法降低了成核剂使用量,使产品的毒性减小,卫生性提高。PP的透明度受球晶结构和链结构的影响,对于高分子链结构而言,规整性越高,则越易形成大尺寸球晶,从而使PP透明度降低。为得到有较好的韧性和透明度的产品,广泛采用丙烯同少量α-烯烃共聚的工艺直接生产二元或三元PPR。PP共聚引入共聚单体分子(如乙烯、1-丁烯、乙烯/1-丁烯),共聚单体在PP分子链上无规则的插入而破坏了链结构的规整度和有序性,阻碍了晶体生成,随着加入单体量的增加,结晶度逐渐降低,大大减弱对可见光的散射和折射,从而提升PP的透明性。PPR的透光率可超过94%, 基本上接近PS的透明性。03茂金属催化剂催化合成高透明PP茂金属催化剂是由第IV族过渡金属(钛、锆或铪)与环戊二烯或其衍生物络合而成的化合物。与Z-N催化剂相比,茂金属催化剂具有确定的单活性中心,可以精确地控制分子量、分子量分布、晶体结构以及共聚单体在聚合物分子链上的插入方式,从而可生产高强度、高透明PP。茂金属PP是目前得到的透明性*好的产品,如果把PET透明度定为100%,则结晶PP为47%,用透明成核剂生产的PP为89%,茂金属PP均聚物为93%,茂金属PP无规共聚物的透明度可达96%。04共混法生成透明PP共混法是将其他种类的树脂混入PP基础料中,起到异相成核作用,从而降低结晶尺寸,提高PP的透明性。已有研究发现,通过将PP、三元乙丙橡胶(EDPM)和低密度聚乙烯(PE-LD)三者共混,不仅能提高PP透明性,同时还能增强PP的耐冲击性。由于PE-LD和PP部分相容,加入PE-LD能够阻止PP结晶,降低PP球晶的尺寸,而EDPM能让PP与PE-LD的相容性进一步提高,细化球晶尺寸。与传统的弹性体材料相比(如EDPM等),用茂金属催化剂合成的聚烯烃弹性体(POE)具有更多优异的性能,共混后,不仅能提高PP的冲击韧性,还能提高材料透明度,得到光学透明级抗冲改性PP。以马来酸酐接枝PP(MAPP)作为增容剂,用尼龙6(PA6)和PP共混能够得到高透明PP。其中PA6为PP的结晶提供异相的晶核,从而提高了成核密度,使结晶速度加快,球晶尺寸变小。共混法增透改性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主要有两方面:一要求共混物和改性材料有良好的相容性;二要求共混物组成之间的折光率相近并且粒径小于可见光波长。因此该法在材料的选择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国内透明PP生产厂家及相应牌号国内透明PP生产厂家及相应牌号注①:RP344M-K(8.2) 表示牌号为RP344M-K在230℃/2.16kg条件下熔指为8.2g/10min。

    查看更多>>
  • PP/SEBS共混,微观形态对性能会有哪些影响?

    PP具有耐酸、碱、盐液及多种有机溶剂的腐蚀、耐热性良好、硬度较好、密度低、原料来源丰富、价格低廉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如家用电器、电子、包装和日用品等。SEBS是一种既具有塑料的可塑性,又具有橡胶的高弹性的新型材料。在加氢后具有优异的耐老化性能,良好的耐候性、耐热性、耐压缩变形性和优异的力学性能。通过将PP与SEBS共混改性,能够提升 SEBS 材料的力学强度、加工性能、使用上限温度和较好的耐溶剂性,还能有效降低 SEBS的成本。一、SEBS的结构特征: SEBS 分子链中的聚苯乙烯硬段(S段)含有苯环,刚性较大,运动能力较差;乙烯-丁烯软段(EB段)分子链为碳直链带有侧链,具有较高的柔顺性,两嵌段由于柔顺性差异,形成聚苯乙烯硬段分散相分布于乙烯-丁烯软段连续相中的物理交联网络,阻碍了软段的自由移动,使 SEBS 表现出良好的弹性;一定比例下的 SEBS 与 PP 经高温熔融共混后,SEBS 中 玻璃态微区和 PP 结晶微区能够形成热塑性互穿聚合物网络结构( TIPN)。二、微观形态对性能的影响1、结晶度的影响聚丙烯分子间间距较低,结构紧密,是一种比较容易结晶的材料,聚丙烯的结晶微观为明显的明暗十字球晶,当SEBS添加到一定的量进行共混后,形成的球晶数量明显减少,并且界面变模糊,形成大量的细晶,已经观察不到明显的球晶。这是因为当体系中PP材料含量较小时,由于互穿网络和SEBS的位阻效应,PP分子结晶受到阻碍只能形成大量细小的球晶。当材料的结晶度低,对分子的限制变小,分子间作用力变弱,分子链段运动范围变宽,所以它的弯曲强度、硬度、模量、玻璃化转变温度、熔点等降低,冲击强度和伸长率变高。反之,随着PP含量的增加,PP分子逐渐形成大的球晶,分子链紧密有序排布,分子间作用力变强,分子链段运动范围变窄,所以它的弯曲强度、硬度、模量、玻璃化转变温度、熔点等变高,冲击强度和伸长率变低。2、组分含量变化对相变过程和流动性的影响当PP含量较低的时候,其在体系中为分散相,性能以弹性体为主,PP材料提升了部分的弯曲强度、硬度、模量、玻璃化转变温度、熔点;树脂整体流动性较差融指低,这是由于SEBS的缠结作用较大。随着PP含量的增加,融指会下降,这是因为SEBS 中 玻璃态微区和 PP 结晶微区形成热塑性互穿聚合物网络结构( TIPN),分子间的缠结效果更明显,流动性变得更差;当PP组分和SEBS组分含量相当时,会产生双连续相。当体系中的PP含量较多的时候,加入 PP 能明显改变 SEBS 熔体的物理交联结构,材料流动以PP材料流动性为主;此时SEBS为分散相,SEBS在体系中起到增韧的效果。SEBS/PP共混材料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广泛应用于塑料改性、胶黏剂、体育用品、智能可穿戴设备、电线电缆、医疗器械及工程塑料改性等多个领域。SEBS和PP共混过程不发生化学反应,并且,SEBS与PP存在相分离的特征,主要包括“海-岛”结构和双连续相结构等微观形态。研究PP/SEBS共混材料的各项性能在未来将有很重要的意义!

    查看更多>>
  • 卡塔尔世界杯也助力碳中和!看“史上*豪”如何悄悄省钱

    “头顶一块布,全球我*富”!万众瞩目的2022年世界杯终于在全球*富有的国家卡塔尔举行。卡塔尔世界杯吉祥物拉伊卜。(图片来自新浪体育)作为首次在中东举行的世界杯,可谓“史上*豪”,光是基础设施投资就超2000亿美元,烧钱烧到**。比如采用隔热材料与 “定向降温”技术,为可容纳数万人的体育场降温。与此同时,卡塔尔世界杯还采用多种环保材料,打造碳中和世界杯。PTFE板材建筑屋顶来降温这次卡塔尔世界杯赛事将分别做8座体育场举行,其中AI Janoub体育场项目由扎哈•哈迪德和帕特里克•舒马赫负责设计,可控式折叠屋顶是该体育场的*大亮点。AI Janoub体育场据介绍,该屋顶采用折叠式聚四氟乙烯(PTFE)板材和电缆覆盖,当屋顶展开时,像一个船帆覆盖在球场上方,在卡塔尔炎热的气候条件下,为比赛创造了一个凉爽的环境。聚氨酯造智能足球本届世界杯官方定制球名为Al Rihla,中文译名为 “逐梦之旅”。国际足联曾介绍,卡塔尔世界杯比赛用球 Al Rihla将是“历届世界杯中飞行速度*快的足球”。据了解,“逐梦之旅”球体表面采用了名为SPEEDSHELL的纹理聚氨酯球面材料。该球球面由20个SPEEDSHELL模块组成,同时采用了三角形状和弯折设计,降低了足球在空中运行的风阻系数。除此之外,通过表面内嵌式的设计细节,“逐梦之旅”设计者大大提升了足球飞行的稳定性。“逐梦之旅”球体表面采用了纹理聚氨酯球面材料(图片来自新浪体育)在制作工艺方面,‘该足球表面的20个SPEEDSHELL模块采用热黏合拼接技术贴合在一起的。同时 这是第一款完全使用水性涂料和水基胶的世界杯用球。该足球的内部还包含一个惯性测量单元传感器,这个传感器可以准确检测到球被踢中的瞬间,摄像头可以立刻捕获足球的位置。海洋塑料造环保球衣本届世界杯上,德国、阿根廷、西班牙、墨西哥和日本国家队主客场球衣均由阿迪达斯提供。阿迪达斯为本届世界杯提供的环保球衣。(图片来自阿迪达斯官网)据介绍,这些球衣均采用再生聚酯纤维打造, 含50%的Parley Ocean Plastic环保材质。该海洋环保材质取材自偏远岛屿、海滩、沿海地区和海岸线,力求减少海洋污染。可口可乐系列用上100% rPET包装瓶可口可乐中东公司计划在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期间,在体育场及球迷区内提供采用100% rPET包装瓶的可口可乐饮料。该包装瓶将覆盖350毫升的可口可乐、雪碧和芬达以及500毫升Arwa纯净水。可口可乐将为卡塔尔世界杯期间提供采用100% rPET材料包装瓶的饮品。据介绍,这是rPET瓶首次在国际足联世界杯**通使用,也是可口可乐首次在卡塔尔当地生产100% rPET 瓶。卡塔尔交付与遗产*高委员会(SC)可持续发展执行董事Eng.Bodour Al Meer表示:“除了我们的One Tide计划外,可口可乐中东100%rPET瓶的试点将显著减少一次性塑料的影响,并与我们在2022年国际足联世界杯之后长期留下可持续遗产的共同努力保持一致。”可口可乐公司中东区副总裁兼总经理托尔加·塞贝(Tolga Cebe)表示:“在世界杯期间,我们为可口可乐、雪碧和芬达饮料以及Arwa水试行100%rPET瓶,这标志着我们在该地区运营的一个重大里程碑。到2030年,我们将为每一瓶售出的饮料收集和回收一个瓶或罐,这是我们实现全球无浪费目标的重要一步。”除了100%rPET瓶,可口可乐中东公司还在2022年世界杯期间放置了专用回收箱,并将通过其地面和屏幕上的互动,向20000多名志愿者和100多万粉丝进行负责任的回收教育,确保将可回收塑料垃圾放在正确的垃圾箱中,以便进一步重新利用。据了解,在比赛期间分离和收集的塑料瓶将在卡塔尔国内回收并转化为rPET瓶,从而有效地实现闭环回收。资料来源:新浪体育、阿迪达斯官网、可口可乐官网

    查看更多>>
  • 三部门:新增可再生能源消费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11月16日消息,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增可再生能源消费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有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明确,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的可再生能源,现阶段主要包括风电、太阳能发电、水电、生物质发电、地热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通知》要求,以各地区2020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量为基数,“十四五”期间每年较上一年新增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量,在全国和地方能源消费总量考核时予以扣除。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以下简称“绿证”)代表可再生能源电力的环境价值,是我国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的唯一凭证,也是国际通行做法。《通知》明确以绿证作为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量认定的基本凭证。绿证核发范围覆盖所有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绿证原则上可转让,转让规则另行制定。各省级行政区可再生能源消费量以本省类型电力用户持有的当年度绿证作为相关核算工作的基准,企业可再生能源消费量以本企业持有的当年度绿证作为相关核算工作的基准。《通知》提出,在“十四五”省级人民政府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中,将新增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量从各地区能源消费总量中扣除,但仍纳入能耗强度考核。为确保新增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量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顺利实施,《通知》明确了数据报送与核算机制,每年1月底国家能源局向国家统计局提供全国和各地区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量初步数,4月底前提供*终数。6月底前,国家统计局会同国家能源局*终核定新增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量数据。

    查看更多>>
  • BOPP薄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随着包装行业快速发展,全球塑料薄膜市场规模正不断扩大,预计2022年-2026年的复合年增长率将达3%。随着塑料薄膜需求的不断增长,双向拉伸作为塑料薄膜的重要加工工艺之一也得到了极大促进,代表产品主要有BOPP、BOPET及BOPA。我国是全球第二大包装大国,近年来BOPP薄膜行业发展迅猛,产量不断提高。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塑料薄膜总产量为1608.71万吨,其中BOPP薄膜产量达407.6万吨,占比25.34%。BOPP薄膜是一种优良透明软包装材料,由聚丙烯颗粒经共挤形成片材后,再经纵横两个方向(MD与TD)的拉伸制作而成。性能特点通过对塑料薄膜的纵向和横向的机械拉伸,发生高聚物分子的定向,提高了高聚物分子的结晶度和结晶的细微化,从而大大提高双向拉伸膜的机械强度和透明度。一般来讲,聚合物结晶度提高,透明度会降低,但是,分子在拉伸过程结晶度提高的同时,结晶颗粒细微化,细微的结晶颗粒不能阻挡光线的穿透性,为此,透明度也能提高。另外BOPP薄膜具有质轻、无毒、无臭、防潮、使用范围广,以及性能稳定、生产高效节能等优势,并且总厚度降低,一般使用厚度为20-40μm,应用*广泛的为20μm。生产工艺BOPP薄膜的生产方法包括管膜法和平膜法两种。由于使用管膜法生产出的膜产品厚度均匀性差,生产效率低,且只能生产厚度20μm以上的膜,已逐渐被各大企业淘汰。而在平膜法中,又存在着同步双向拉伸法及逐步双向拉伸法之分。无论是逐步双向拉伸或是同步双向拉伸,都是使用挤出机挤出PP粒料,熔体经狭长机头(T型口模)流延出厚膜(也可看作是片材),骤冷后在加热辊筒上加热到拉伸温度,然后先纵向(即沿着机器方向)快辊逐级拉伸,再使用夹具把边幅夹紧后,使夹具按倒八字形状逐渐横向拉伸,经定型温度下定型冷却后,电晕处理,分切成要求宽度后经卷取、包装出厂。目前逐步双向拉伸法以其技术成熟、生产效率高、适于大批量生产等优势,被多数企业采用。◆纵向拉伸(MDO)将来自流延机的厚片在纵向拉伸机组中加热到高弹态下进行一定倍数的纵向拉伸。纵向拉伸机由预热辊、拉伸辊、冷却辊、张力辊和橡胶压辊、红外加热管、加热机组以及驱动装置等组成。纵向拉伸通常为单点拉伸,也有多点拉伸,如两点或三点拉伸。纵拉比是通过慢拉辊与快拉辊之间的速度差产生的,一般为3.3-4倍。◆ 横向拉伸(TDO)横向拉伸机由拉幅机(类似于烘箱)、链夹和导轨、静压箱、链条张紧器、导轨宽度调节装置、开闭夹器、热风循环系统、润滑系统等组成。其作用是将经过纵向拉伸的薄膜在横拉机内分别通过预热、拉幅、热定型和冷却而完成薄膜的横向拉伸,横拉比给一般为3.5-4倍。同步双向拉伸是同时在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拉伸薄膜,可以用来生产不能使用逐步拉伸技术的塑料薄膜,如:尼龙6和聚乙烯醇等容易结晶的聚合物是不适宜于逐步双向拉伸的。同步工艺可以生产薄至1μm的超薄型薄膜,透明度、厚度均匀性、机械强度均较好。但此方式的产出率和拉伸力都受限,并且灵活性差。同步拉伸工艺的生产流水线价格很贵,是逐步拉伸工艺的2.5倍左右。双拉设备的发展趋势是更快速及更宽线幅,因为其工厂效率和产量越高,单位能耗就越低,更能为可持续的薄膜生产保驾护航,而这些参数主要受到线速度和线宽的影响。迄今为止,BOPP薄膜生产速度的基准在600米/分左右。在10月下旬举行的行业盛会K展上,德国布鲁克纳(Brueckner)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展示了运行速度显著提高的新概念生产线。在双向拉伸薄膜生产线设备领域,布鲁克纳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存在,目前全球已有超过800条布鲁克纳生产线投产运营,其中仅中国就有超过300条(中国是全球双拉线*多的国家),可以说所有国际**薄膜制造商都位列布鲁克纳的客户名单之上。布鲁克纳的高产量BOPP、BOPET和BOPA薄膜拉伸生产线可提供业内*高的产能和生产力:工作宽度达10.4米,速度达600米/分,年产量超过6万吨,使薄膜制造商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并提高竞争和盈利能力。功能性薄膜是趋势BOPP薄膜被广泛应用于服装、食品、医药、印刷、烟酒等包装材料领域,享有“包装皇后”的美誉,在塑料软包装业内地位举足轻重。BOPP薄膜应用之广、污染之低以及对森林自然资源的保护,使其成为比纸张和PVC更受消费者欢迎的包材;制造工艺简易可靠、价格合理又使它成为比BOPET薄膜和BOPA薄膜更为普遍使用的包材。BOPP膜可与其它特殊性能的材料复合以进一步提高或改善性能,常用的材料有PE膜、流延聚丙烯(CPP)膜、聚偏氯乙烯(PVDC)、铝膜等。从70年代起至今,BOPP产品种类一直在不断丰富,不断为我们的生活添彩。BOPP膜的市场包括两部分:普通型BOPP膜和功能性BOPP膜。前者作为一种印刷基材,具有轻盈透明、防潮抗氧、气密性好、韧性耐折、表面光滑等优点,主要用于印刷、复合、制袋以及胶带等领域。而后者是在传统薄膜制备过程中加入其它成分,或通过特殊技术加工而成的具有新功能的BOPP膜。例如,BOPP合成纸是以PP等树脂和无机填充物为主要原料,通过多层共挤及双向拉伸加工而成,同时具有塑料和纸的双重特征。按照用途不同,功能性BOPP薄膜可具体分为消光膜、防雾膜、烟膜以及电容器膜等。随着使用量的不断增大,塑料软包装薄膜的减量化、可循环、可回收、可降解逐步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加上低端化薄膜的利润空间有限,这些因素都推动着塑料包装材料从通用性BOPP薄膜向着高性能、多功能、节能环保的BOPP薄膜方向发展,功能性BOPP膜有望成为市场的主流;其次,未来企业会逐渐将供应链延伸至下游涂布、覆膜、包装及印刷厂商,也可以一定程度延长产业链,增加企业产品附加值;同时,随着加工设备的高速化、宽幅化、智能化等不断进步带来的套色、贴标准确性等要求,促使功能性BOPP薄膜生产商具备提供设备调整、油墨物性、塑-塑或纸-塑复合、背胶等应用技术整体解决方案的综合服务能力。在薄膜行业流行着这样一句老话:今天的特殊膜就是明天的普通膜。它反映的现实是,随着技术进步、成本降低、应用普及等因素,特殊膜有朝一日也会变成不再特殊的那一个,市场还会不断涌现出潜在的应用和新的特殊解决方案,从业者有必要认清这个商机与趋势,以求开拓和占领新市场,赢得未来。中国BOPP薄膜市场现状BOPP薄膜主要应用于食品工业和包装印刷领域,随着食品工业、包装印刷市场的快速增长,BOPP薄膜消费量也随之增长。根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7月,中国BOPP膜行业已经拥有约60家企业和181条生产线,年总产量达667万吨,预计2020-2023这四年间可新增39条线,新增产能释放200万吨,到2023年国内BOPP总产能将达到864万吨左右。2020年,在中国BOPP薄膜的消费结构中,应用于食品包装的占比*大,占全部消费量的50%;随着近年快递物流的快速发展,胶带应用的需求较大,胶带应用占比为22%;服装包装应用的占比为12%;其他领域的应用占比为16%。目前,我国BOPP薄膜生产多为普通薄膜,功能性薄膜则由于起步较晚、技术含量较高、建设周期较长等原因,国内企业产能布局较少,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因此整体来看,我国BOPP薄膜行业出现了结构性供需矛盾:传统薄膜供过于求,功能性薄膜供不应求。挑战与机遇从1974年至今,中国BOPP薄膜行业已经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从*初的几万吨产能、行业平均净利率达20-30%,到现在将近700万吨产能,这个发展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导入期、成长期、高速发展期和目前所处的充分竞争期,并且依然展现出可观的发展潜力。当然,中国BOPP薄膜行业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上游原料价格波动较大,严重依赖原油、气、煤等价格,造成行业业绩波动不可控,受制于人。◆依旧是传统的原料依赖型加工业,单一原料占生产总成本比例高达80%,靠天吃饭,存在一定风险。研发等成本的比例有待提高,带给市场更多的高规格产品,不断提高利润空间,缩小成本,不被PP原料市场价格波动所影响,提高BOPP整体行业在下游产业链的议价能力。◆双拉对设备高度依赖,单套进口产线的价格高达上亿元,主体生产设备严重依赖布鲁克纳等进口品牌,产能有限,交期(3-5年)和调试时间(一般超1年)过长,较大程度限制了议价空间和投产/扩建速度,容易被“卡脖子”。今年5月10日,由广东仕诚塑料机械有限公司投资创立的广东双拉智造科技有限公司开业投产,顾名思义,该公司专注于生产高技术、高附加值先进薄膜双向拉伸装备,预计明年初能交付产品给客户。广东双拉的成立,能否打破国外企业对该领域的垄断,解决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值得我们期待。◆行业整体研发力度不足,产品同质化严重,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更多的是依靠设备的提升与优化。◆智能化水平有限,依旧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定位,招工难,人员流动性大。◆环保和循环经济是BOPP当前面对的*大问题,后端垃圾分类回收、科学再生循环利用、无毒焚烧处理是应对的主要手段和方向,而降解、厌氧等技术尚不能很快实现产品的环保价值。展望未来,中国BOPP薄膜行业拥有着一些发展机遇:◆包装产品的功能趋向更加细化,将孕育出更多的应用场景。◆单一材料在实现包装功能性的同时,且易于分类和回收,实现塑料包装的闭环,因此“全PP”的BOPP成为塑料软包装的新宠,单一材料BOPP薄膜可以替代以前由不同材料制成的多层薄膜。◆中国智能制造的飞速发展将推动BOPP行业的生产成本进一步降低。◆工业互联网在中国的日臻成熟将有助于本行业的发展。◆中国的基础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将促进产学研和金融的一体化发展,通过天使资金或创投资金帮助企业和研发机构绑定在一起,能做以前不敢做的事情。◆现在的头部企业的发展更多依赖的是规模扩大,未来在技术、金融的赋能之下,将会出现龙头企业,其在研发、议价能力、社会影响力、产业链话语权拥有更大优势。◆BOPP全产业链整合势在必行,大企业越来越多,有竞争优势的企业活下来,靠低价竞争的企业可能就会被淘汰,行业将沿一条健康的轨道运行。

    查看更多>>
  • 广东出台方案,严查可降解塑料虚标、伪标

    生物降解材料研究院报道,11月3日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公布,印发《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年)》的通知,将开展塑料污染治理专项行动、快递包装绿色转型行动。在塑料污染治理专项行动方面,强化源头减量,严格禁止生产超薄塑料购物袋和农用地膜、含塑料微珠日化产品等危害环境和人体健康产品,鼓励公众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探索评估各类塑料替代品全生命周期资源环境影响。因地制宜、积极稳妥推广可降解塑料,健全标准标识体系,提升检验检测能力。推进标准地膜应用,提高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水平。加强塑料垃圾分类回收和再生利用,加快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建设,*大限度降低塑料垃圾直接填埋量。开展江河湖泊、港湾塑料垃圾清理和清洁河(湖)滩行动。加强政策解读和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省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厅、住房城乡建设厅、农业农村厅、水利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在快递包装绿色转型行动方面,支持符合条件的城市和快递企业开展可循环快递包装规模化应用试点示范,大幅提升循环中转袋(箱)应用比例。推动电商与生产商合作,实现重点品类的快件原装直发。支持建立快递包装产品合格供应商制度,推动生产企业自觉开展包装减量化。鼓励电商、快递企业与商业机构、便利店、物业服务企业等合作设立可循环快递包装协议回收点,投放可循环快递包装的专业化回收设施。到2025年,电商快件基本实现不再二次包装,邮政快递网点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袋、塑料胶带、一次性塑料编织袋。(省邮政管理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生态环境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并且加强保障措施,强化市场监管,严厉打击违规生产销售明令禁止的塑料制品,严格查处可降解塑料虚标、伪标等行为。原文如下: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年)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构建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和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对保障资源安全,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为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发改环资〔2021〕969号)、《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生态文明建设“十四五”规划的通知》(粤府〔2021〕61号)和《广东省碳达峰实施方案》等文件要求,深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经省人民政府同意,制定本方案。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以来,我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举措,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经济绿色化水平显著提高,全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分别累计下降17.05%和20.5%,继续保持全国先进水平行列;推进132个园区开展循环化改造,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任务。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加快推进,2020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14,主要农作物农药利用率稳定在40%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在75%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86%、农膜回收率达到85%以上。水资源利用效率稳步提升,2020年万元GDP用水量为36.6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20.7立方米,分别较2015年下降34%、45%(按可比价计算);全省再生水利用率达到37.92%。垃圾处理能力不断增强,截至2020年底,全省共有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厂)149座,处理能力14.6万吨/日,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95%,设施数量和处理能力均居全国首位。但要清醒看到,我省循环经济仍面临各类资源利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规范化水平低,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难,关键技术创新研发不够等突出问题,亟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再生资源利用水平。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着力建设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深化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推动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再生资源利用水平,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为加快建设美丽广东、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二)基本原则  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着力解决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加快补齐资源回收利用设施能力等方面的短板弱项,提升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规范化水平,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  因地制宜、重点突破。根据主体功能定位、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力,以再利用、资源化为重点,科学确定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重点和方向,提升重点区域、重点品种资源回收利用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  创新驱动、产业支撑。发挥创新对循环经济的**作用,强化科技创新、机制创新和模式创新。强化产业支撑,以绿色产业化、产业绿色化为手段,加快培育壮大绿色产业,全面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  数字赋能、深化改革。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坚持系统治理综合施策,推进循环经济领域数字化转型,利用数字化手段促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提升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科学化、智能化水平。  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快完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充分激发市场主体参与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循环型生产方式全面推行,绿色设计和清洁生产普遍推广,资源综合利用能力显著提升,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废旧物资回收网络更加完善,再生资源循环利用能力进一步提升,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基本建成。资源利用方式更加集约高效,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绿色消费理念深入人心。再生资源对原生资源的替代比例进一步提高,循环经济对资源安全的支撑保障作用进一步凸显。  到2025年,主要资源产出率比2020年提高约20%,单位GDP能耗、二氧化碳排放、用水量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任务,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超过80%,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86%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比例不低于60%,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到60%,大宗固体废物年利用量达到3亿吨左右,废钢铁、废铜、废铝、废铅、废锌、废纸、废塑料、废橡胶、废玻璃等9种主要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量达到5500万吨左右。  三、重点任务  (一)加快构建资源循环产业体系  1.推行重点产品绿色设计。落实产品绿色设计政策机制,引导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无毒无害、低毒低害、低(无)挥发性有机物(VOCs)含量等环境友好型原料。推广易拆解、易分类、易回收的产品设计方案,广泛采用标准化、模块化的零部件,使用单一材质原料,提高产品的可回收性,提升再生原料的替代使用比例。培育一批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推动包装和包装印刷减量化。以石油化工、有色金属、电子电器、汽车等行业为重点,开展绿色供应链试点示范,加快构建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综合利用的绿色产业链。(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落实,以下各项工作均需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落实,不再一一列出)  2.强化重点行业清洁生产。突出抓好工业领域清洁生产,推动石油化工、钢铁、有色金属、造纸、纺织印染、水泥、陶瓷、电镀、制药、制革等行业,以及重点工业集聚区、重点流域的企业开展清洁化、低碳化改造。大力推行农业清洁生产,强化节地、节材、节水,使用对环境友好的绿色农用品,减少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技术,形成高效、清洁的农业生产模式。探索推进服务业清洁生产,选择住宿餐饮、电商快递、汽车维修和拆解、再生资源回收与利用等行业以及学校、科研院所等公共机构开展清洁生产试点。加快清洁生产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与标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差异化奖惩机制。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审核模式创新,支持开展区域、工业园区和行业清洁生产整体审核试点。(省发展改革委、教育厅、工业和信息化厅、生态环境厅、农业农村厅、商务厅、邮政管理局、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推进园区循环化发展。推动新建产业园区科学编制开发建设规划,合理布局园区基础设施和公用工程,实施产业链招商,实现园区项目间、企业间、产业间横向耦合、纵向延伸、循环链接。推进既有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循环化、绿色化改造,推动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促进公共设施共建共享、能源梯级利用、资源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安全处置。推动园区内不同行业企业以物质流、能量流为媒介进行链接共生,支持建设电、热、冷、气等多种能源协同互济的综合能源项目。鼓励园区推进绿色工厂建设,实现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建材绿色化。(省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生态环境厅、商务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能耗、水耗、环保、安全和技术等标准约束,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和优化存量产能,扎实推进“散乱污”企业整治。积极推进绿色制造,加强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抓好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着力提升钢铁、石化、纺织、造纸等行业绿色化水平,使传统产业成为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加快推进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推进有色、化工、建材等行业向新型材料、高端材料延伸,完善有色金属再生利用体系,大力发展绿色建材和装配式建筑,建成一批绿色建材生产基地。(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厅、住房城乡建设厅、水利厅、市场监管局、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5.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服务业。促进对循环经济发展有支撑作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发展智慧物流技术服务业、绿色设计服务业、节能服务业、环保服务业、新能源服务业、绿色信息服务业、绿色农业服务业和绿色科技服务业等。推动生产、流通企业利用销售配送网络,优化逆向物流网点布局,建立逆向物流回收体系,引导企业加快节能减排、新能源、资源回收再利用等技术的开发利用。促进商贸企业绿色升级,培育壮大一批现代商贸流通领军企业。加快信息服务业绿色转型,做好大中型数据中心、网络机房科学布局、绿色建设和改造,建立绿色运营维护体系。推进会展业绿色发展,支持制定行业相关绿色标准,推动办展设施循环使用。优化生活性服务业绿色供给,推动汽修、装修装饰等行业使用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原辅材料,倡导酒店、餐饮等行业不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省商务厅、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生态环境厅、文化和旅游厅、市场监管局、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完善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  6.完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推动将废旧物资回收相关设施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保障用地需求,合理布局、规范建设回收网络体系,统筹推进废旧物资回收网点与生活垃圾分类网点“两网融合”。放宽废旧物资回收车辆进城、进小区限制并规范管理,保障合理路权。积极推行“互联网+回收”模式,实现线上线下协同,提高规范化回收企业对个体经营者的整合能力,进一步提高居民交投废旧物资便利化水平。规范废旧物资回收行业经营秩序,鼓励标准化、规范化、连锁化经营,提升行业整体形象与经营管理水平。因地制宜完善乡村回收网络,推动城乡废旧物资回收处理体系一体化发展。支持供销合作社系统依托销售服务网络,开展废旧物资回收。(省商务厅、发展改革委、公安厅、自然资源厅、住房城乡建设厅、交通运输厅、农业农村厅、供销社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7.提升再生资源加工利用水平。积极培育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主体,推动再生资源产业集聚发展,促进再生资源规范化、规模化、高值化、清洁化利用。实施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纸、废旧轮胎、废旧手机、废旧动力电池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规范管理,提升行业规范化水平,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集聚。加强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机动车、报废船舶、废铅蓄电池等拆解利用企业规范管理和环境监管,加大对违法违规企业整治力度,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加快建立再生原材料推广使用制度,拓展再生原材料市场应用渠道,强化再生资源对战略性矿产资源供给保障能力。落实再生资源分级质控和标识制度,推广资源再生产品和原料。推动太阳能光伏组件、动力蓄电池、碳纤维材料、生物基纤维、复合材料和节能灯等新品种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厅、商务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8.规范发展二手商品市场。加强对二手商品经营企业、经营行为和市场秩序的监督管理,推广二手商品鉴定分级、市场经营管理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规范二手商品流通秩序和交易行为。鼓励“互联网+二手”模式发展,强化互联网交易平台管理责任,加强交易行为监管,为二手商品交易提供标准化、规范化服务。鼓励平台企业引入第三方二手商品专业经营商户,提高二手商品交易效率。推动线下实体二手市场规范建设和运营,鼓励建设集中规范的“跳蚤市场”。鼓励在各级学校设置旧书分享角、分享日,促进广大师生旧书交换使用。鼓励社区定期组织二手商品交易活动,促进辖区内居民家庭闲置物品交易和流通。(省商务厅、教育厅、住房城乡建设厅、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9.促进再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办公设备等再制造水平,推动盾构机、航空发动机、工业机器人等新兴领域再制造产业发展,推广应用无损检测、增材制造、柔性加工等再制造共性关键技术。建立再制造产品质量保障体系,加强再制造产品评定和推广,鼓励企业在售后服务体系中应用再制造产品。落实《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规范管理暂行办法》,鼓励再制造企业开展再制造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推动再制造技术与装备数字化转型结合,为大型机电装备提供定制化再制造服务。(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展改革委、商务厅、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循环农业  10.加强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动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林业废弃物、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等农林废弃物高效利用。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坚持农用优先,加大秸秆还田力度,发挥耕地保育功能,鼓励秸秆离田产业化利用,开发新材料新产品,提高秸秆饲料、燃料、原料等附加值。持续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支持推广清洁养殖和粪污全量收集处理利用技术模式,鼓励在规模种植基地周边建设农牧循环型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提倡粪肥就近还田利用,促进农牧结合循环发展。因地制宜鼓励利用次小薪材、林业三剩物(采伐剩余物、造材剩余物、加工剩余物)进行复合板材生产、食用菌栽培和能源化利用,推进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的资源化利用。(省农业农村厅、发展改革委、科技厅、生态环境厅、林业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1.加强废旧农用物资回收利用。引导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用物资企业、废旧物资回收企业等相关责任主体主动参与回收。建设区域性废旧农用物资集中处置利用设施,提高规模化、资源化利用水平。深入开展地膜科学使用回收,大力推进标准地膜应用、机械化捡拾、专业化回收、资源化利用和妥善处置,聚焦重点用膜地区推广应用全生物降解地膜和标准地膜,有效防控农田白色污染。推进废旧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和肥料包装废弃物回收试点。鼓励支持种养殖大户、农业生产服务组织、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等相关责任主体积极开展灌溉器具、渔网渔具、秧盘等废旧农渔物资回收利用。(省农业农村厅、发展改革委、科技厅、生态环境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2.推行循环型农林业发展模式。推行种养结合、农牧结合、养殖场建设与农田建设有机结合,推广畜禽、鱼、粮、菜、果、茶协同发展模式。打造一批生态农场和生态循环农业产业联合体,探索可持续运行机制。推进农村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发挥清洁能源供应和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综合效益。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和管理,增加优质农产品、地方特色农产品供给,畅通销售渠道。做好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认定管理工作。强化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推进退化耕地综合治理。发展林业循环经济,培育林业龙头企业,建设林草中药材、油茶、竹等具有广东特色的林业产业发展基地,积极创建国家现代林业产业示范园区,实施森林生态标志产品建设工程。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等产业深度融合,加快推动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省农业农村厅、发展改革委、科技厅、生态环境厅、商务厅、市场监管局、林业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深入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13.深入推进能源消费革命。进一步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推动电力、石油加工、化工、冶金、建材、造纸、纺织印染、化纤等传统高耗能行业实施节能改造、提高能效,加快高耗能落后企业、产能、设备的淘汰和退出。深入推进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推动钢铁、化工等企业余热余压余能回收利用,推进城镇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厂污泥能源化利用。(省能源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住房城乡建设厅、交通运输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4.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严格水资源刚性约束,全面落实*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健全用水总量和用水强度管控指标体系。完善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加快建立分区分类水资源管控体系。积极推进农业节水设施建设,推广喷灌、微灌、滴灌、水肥一体化等节水灌溉技术。大力推进工业节水改造,推广高效冷却、洗涤、循环用水、高耗水生产工艺替代等节水工艺和技术,对超过用水定额标准的企业分类分步限期实施节水改造。加强节水型工业园区建设,实现公共设施共建共享,鼓励企业间的串联用水、分质用水、一水多用和梯级利用。强化城镇节水降损,将水资源刚性约束落实到国土空间规划、城市建设和管理各环节,实现优水优用、循环循序利用,大力推进海绵城市、节水型城市、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节水器具普及。(省水利厅、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自然资源厅、住房城乡建设厅、农业农村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5.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坚决制止各类耕地“非农化”行为。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政策措施,严格执行“先补后占,占优补优”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加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优化耕地布局,提高耕地集中连片度,推进耕地“宜机化”改造。扎实推进农村土地高效利用,全面推进农村旧住宅、废弃宅基地、空心村的拆旧复垦,严格落实“一户一宅”规定。完善“点状用地”模式,支持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乡村休闲旅游业、乡土特色产业、乡村信息产业、乡村新型服务业等乡村产业项目及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深入推行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健全“人地挂钩”“增违挂钩”“增存挂钩”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分配机制。加强“三旧”改造和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推广节地技术和模式,推进建设用地多功能开发、地上地下空间立体综合开发利用,加强标准厂房建设的土地供应。促进重大项目集约节约用地,鼓励大型基础设施等建设项目综合开发利用土地,促进功能适度混合、整体设计、合理布局以及地上和地下综合开发。(省自然资源厅、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农业农村厅、林业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6.合理开发利用各类自然资源。严格实施林地用途管制和林地定额管理,严格控制采石、采矿、风电、房地产等经营性项目使用林地,从严从紧管理林地资源,促进建设项目节约集约使用林地。严格执行森林采伐限额制度,深入推进林木采伐管理改革,积极推动林下经济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转变湿地资源利用模式,推进建立特色鲜明、覆盖城乡的湿地公园网络。实施海岸线占补制度,探索海岸线指标交易,促进临港工业向岸线纵深布局,严格控制单体项目占用岸线长度,提高单位岸线利用效率。完善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制度,严格执行休渔禁渔制度,控制近海和滩涂养殖规模。加强海岛分类保护利用,优化利用有居民海岛,探索以旅游等服务业为主要功能的无居民海岛整岛开发方式。全面实施海砂采矿权和海域使用权“两权合一”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摸清矿产资源家底,优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布局,全面推进绿色矿业发展。(省自然资源厅、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厅、农业农村厅、林业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7.加强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加强对低品位矿、共伴生矿、尾矿等资源综合利用,推进有价组分高效提取利用。促进粉煤灰、煤矸石、冶炼渣、工业副产石膏在生态修复、绿色开采、绿色建材、交通工程等领域的利用。完善政策机制和标准规范,推动协同处置设施参照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管理,保障设施持续稳定运行。有序推进水泥窑、冶炼窑炉协同处置危险废物(含医疗废物)、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等,按照国家部署统筹推进生活垃圾焚烧炉协同应急处置医疗废物。推进厨余垃圾、园林废弃物、污水厂污泥等低值有机废物的协同处置。(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厅、住房城乡建设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专项行动  (一)园区循环化改造行动  按照“功能布局合理、资源集约高效、产城深度融合”的要求,优化园区空间格局。围绕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提升,实施产业链**招商,推动园区产业循环链接和绿色升级,提高资源产出率。完善园区产业共生体系,深化副产物交换利用、余热余压梯级利用和水资源循环利用,基本实现园区各类废弃物内部循环。推动园区低碳建设和产业低碳转型,鼓励建设以节能降碳、提高能效和满足需求响应为目标的多能联供、多能互补综合能源项目。探索开展“零碳”园区试点工作。接续推进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鼓励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开展“污水零直排区”试点示范。深入开展园区第三方治理,建立按效付费、第三方治理、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的新机制。建立园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园区物质流管理。到2025年,推动符合条件的省级以上园区全部完成循环化改造。(省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生态环境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行动  合理规划建设回收站点、分拣中心和废品交易市场,支持打造废旧物资回收利用平台,鼓励在住宅小区、商场、超市等场所设置废旧物资便民回收点,推广智能终端回收设备。依托韶关、云浮等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基地,推进废钢铁、废有色金属、报废机动车、退役光伏组件、废旧家电、废旧电池、废旧轮胎、废旧木制品、废旧纺织品、废塑料、废纸、废玻璃、餐厨垃圾等城市废弃物分类利用和集中处置,引导再生资源加工利用项目集聚发展,构建完善区域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健全废旧农膜、化肥与农药包装、农机具、渔网等废旧农用物资回收体系。加快推进广州、深圳、佛山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城市建设。(省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商务厅、农业农村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行动  聚焦粉煤灰、煤矸石、冶金渣、工业副产石膏、尾矿、共伴生矿、农作物秸秆、林业三剩物等大宗固废综合利用领域,培育具有较强上下游产业带动能力、掌握核心技术、市场占有率高的综合利用骨干企业。聚焦电力、化工等重点产废行业,培育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和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推广一批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装备。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评价,规范评价机构运行管理。大力推广使用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统筹布局退役光伏、风力发电装置、海洋工程装备等新兴固废综合利用。建设2-3个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骨干企业。(省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行动  推行建筑垃圾源头减量,建立建筑垃圾分类处理制度和建筑垃圾回收利用体系,规范建筑垃圾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行为。健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品标准体系,明确适用场景、应用领域等,提高再生产品质量,提升再生产品的市场使用规模。培育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行业骨干企业,鼓励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企业联合建立研发中心,积极开展再生骨料强化技术、再生骨料系列建材生产关键技术、再生细粉料活化技术、专用添加剂制备工艺技术等研发。完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等项目用地保障机制。到2025年,建筑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置体系基本形成,全省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到60%。(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科技厅、工业和信息化厅、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再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  加快推动形成旧件回收、整机再制造、关键件配套、再制造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的产业链。加强旧件损伤检测与寿命评估、质量性能检测及智能运行监测、拆解与绿色清洗、先进表面工程与增材制造成形等技术研发应用,提高再制造全过程溯源追踪的信息化水平和设备的安全性能。探索构建用户导向的再制造产品质量管控与评价应用体系。大力推广工业装备再制造,加快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通用机械、模具、医疗设备等领域再制造装备发展。支持隧道掘进、石油开采等领域企业广泛使用再制造产品和服务。推动在国家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展境外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再制造。积极培育一批再制造领军企业。(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展改革委、商务厅、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利用提质行动  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鼓励多元参与,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网络,积极争取国家电器电子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试点。鼓励电器电子产品生产企业利用产品销售和服务网络,通过自主回收、联合回收或委托回收等方式建立回收体系,优化网络布局,提高回收效率。加强生产企业与回收企业、电商平台信息共享,引导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流入规范化拆解企业。强化科技创新,鼓励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应用,支持规范拆解企业工艺设备提质改造,推进智能化与精细化拆解,促进高值化利用。保障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回收利用全过程的个人隐私信息安全。培育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利用骨干企业,进一步提升回收利用处理能力。(省生态环境厅、工业和信息化厅、商务厅、供销社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汽车使用全生命周期管理推进行动  落实国家汽车使用全生命周期管理方案,构建涵盖汽车生产企业、经销商、维修企业、回收拆解企业等的汽车使用全生命周期信息交互系统,加强汽车生产、进口、销售、登记、维修、二手车交易、报废、关键零部件流向等信息互联互通和交互共享。按照国家部署,建立认证配件、再制造件、回用外观件的标识制度和信息查询体系。支持符合条件的地区开展汽车使用全生命周期管理试点。支持汽车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试点建设。支持汽车生产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共同探索建立新型商业运营模式,打造汽车行业绿色供应链。(省发展改革委、商务厅、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安厅、生态环境厅、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废旧动力电池循环利用行动  完善废旧动力电池回收体系,促进废旧动力电池资源化、规模化、高值化利用。完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信息溯源管理体系。推动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通过自建、共建、授权等方式,建设规范化回收服务网点。推进动力电池规范化梯次利用,引导企业参与余能检测、残值评估、重组利用、安全管理等技术规范。鼓励废旧动力电池再生利用与梯级利用成套化技术与装备研发和标准制定。优化再生利用产业布局,深化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试点,促进废旧动力电池循环利用产业发展。(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生态环境厅、商务厅、市场监管局、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九)塑料污染治理专项行动  强化源头减量,严格禁止生产超薄塑料购物袋和农用地膜、含塑料微珠日化产品等危害环境和人体健康产品,鼓励公众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探索评估各类塑料替代品全生命周期资源环境影响。因地制宜、积极稳妥推广可降解塑料,健全标准标识体系,提升检验检测能力。推进标准地膜应用,提高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水平。加强塑料垃圾分类回收和再生利用,加快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建设,*大限度降低塑料垃圾直接填埋量。开展江河湖泊、港湾塑料垃圾清理和清洁河(湖)滩行动。加强政策解读和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省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厅、住房城乡建设厅、农业农村厅、水利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快递包装绿色转型行动  支持符合条件的城市和快递企业开展可循环快递包装规模化应用试点示范,大幅提升循环中转袋(箱)应用比例。推动电商与生产商合作,实现重点品类的快件原装直发。支持建立快递包装产品合格供应商制度,推动生产企业自觉开展包装减量化。鼓励电商、快递企业与商业机构、便利店、物业服务企业等合作设立可循环快递包装协议回收点,投放可循环快递包装的专业化回收设施。到2025年,电商快件基本实现不再二次包装,邮政快递网点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袋、塑料胶带、一次性塑料编织袋。(省邮政管理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生态环境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实施  省发展改革委加强组织协调,会同省有关部门统筹推进抓好实施。省有关部门按照职能分工抓好重点任务落实。各地市要结合本地区实际细化落实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形成上下联动、协同有力的工作推进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推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积极推进循环经济相关法规规章制修订工作。  (二)强化行业监管  加强对报废机动车、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废旧电池回收利用企业的规范化管理,严厉打击非法改装拼装、拆解处理等行为,加大查处和惩罚力度。强化市场监管,严厉打击违规生产销售明令禁止的塑料制品,严格查处可降解塑料虚标、伪标等行为。加强废旧物资回收、利用、处置等环节环境监管。将失信行为纳入市场主体信用记录,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循环经济行业监管机制。  (三)加强科技创新支撑  围绕典型产品生态设计、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再生资源高质循环、高端装备再制造等领域,突破一批绿色循环关键共性技术及重大装备。开展循环经济绿色技术体系集成示范,积极打造集研发转化、技术转移、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为一体的绿色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平台,推动形成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四)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支持  加强财政资金对循环经济的引导作用,利用现有资金渠道支持循环经济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和能力建设。落实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及劳务增值税政策、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节能节水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等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加强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加大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对循环经济有关企业和项目的支持力度。  (五)深化交流合作  按照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求,加强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产业、绿色金融与投资、绿色技术创新等方面交流合作,务实推进项目合作。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企业、科研机构以及国际技术转移机构合作,形成链接全球的合作网络体系。  (六)鼓励全民参与  通过新闻媒体和互联网等多种渠道,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舆论引导和宣传教育,传播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理念,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形成绿色文明新风尚。充分发挥各类媒体、公益组织、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公众参与、舆论监督等积极作用,引导消费者树立绿色消费理念,从消费环节倒逼生产方式改变,为绿色产品、绿色技术、绿色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原文来自:广东省发展改革委

    查看更多>>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