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新闻
  • 在注塑成型时,如何根据不同原料选取螺杆参数?

    一.PC(聚碳酸酯)特点:①非结晶性塑料,无明显熔点,玻璃化温度140°~150℃,熔融温度215℃~225℃,成型温度250℃~320℃。②粘度大,对温度较敏感,在正常加工温度范围内热稳定性较好,300℃长时停留基本不分解,超过340℃开始分解,粘度受剪切速率影响较小。③吸水性强。螺杆参数选择:a.L/D针对其热稳定性好,粘度大的特性,为提高塑化效果尽量选取大的长径比。由于其融熔温度范围较宽,故采用渐变型螺杆。L1=30%全长,L2=46%全长。b.压缩比ε由渐变度A需与熔融速率相适应,但目前融熔速率还无法计算得出,根据PC从225℃融化至320℃之间可加工的特性,其渐变度A值可相对取中等偏上的值,在L2较大的情况下,普通渐变型螺杆ε=2~3。c.因其粘度高,吸水性强,故在均化段之前,压缩段之后于螺杆上加混炼结构,以加强固体床解体,同时,可使其中夹带的水份变成气体逸出。d.其它参数如e,s,φ以及与机筒的间隙都可与其它普通螺杆相同。二.PMMA(有机玻璃)特点:①玻璃化温度105℃,熔融温度大于160℃,分解温度270℃,成型温度范围很宽。②粘度大,流动性差,热稳定性较好。③吸水性较强。螺杆参数选择 :a.L/D选取长径比为20~22的渐变型螺杆,视其制品成型的精度要求一般L1=40%, L2=40%。b.压缩比ε ,一般选取2.3~2.6。c.针对其有一定亲水性,故在螺杆的前端采用混炼环结构。d.其它参数一般可按通用螺杆设计,与机筒间隙不可太小。三.PA(尼龙)特点:①结晶性塑料,种类较多,种类不一样,其熔点也不一样,且熔点范围窄,一般所用PA66其熔点为260℃~265℃。②粘度低,流动性好,有比较明显的熔点,热稳定性差。③吸水性一般。螺杆参数选择 :a.L/D选取长径比18~20的突变型螺杆。b.压缩比,一般选取3~3.5,其中防止过热分解h3=0.07~0.08D。c.因其粘度低,故止逆环处与机筒间隙应尽量小,约0.05,螺杆与机筒间隙约0.08,如有需要,视其材料,前端可配止逆环,射嘴处应自锁。d.其它参数、可按通用螺杆设计。四.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特点:①熔点250℃~260℃,吹塑级PET则成型温度较广一点,大约255℃~290℃。②吹塑级PET粘度较高,温度对粘度影响大,热稳定性差。螺杆参数选择 :a. L/D一般取20,三段分布L1=50%-55%,L2=20%。b. 采用低剪切、低压缩比的螺杆,压缩比ε ,一般取1.8~2,同时剪切过热导致变色或不透明h3=0.09D。c. 螺杆前端不设混炼环,以防过热,藏料。五.PVC(聚氯乙烯)特点:①无明显熔点,60℃变软,100℃~150℃粘弹态,140℃时熔融,同时分解,170℃分解迅速,软化点接近于分解点,分解释放于HCl气体。②热稳定性差,温度、时间都会导致分解,流动性差。螺杆参数选择:a.温度控制严格,螺杆设计尽量要低剪切,防止过热。b.螺杆、机筒要防腐蚀。c.注塑工艺需严格控制。d.一般讲,螺杆参数为L/D=16~20,h3=0.07D,ε=1.6~2 ,L1=40%,L2=40%。e . 为防止藏料,无止逆环,头部锥度20°~30°,对软胶较适应,如制品要求较高,可采用无计量段,分离型螺杆,此种螺杆对硬质PVC较适合,而且为配合温控,加料段螺杆内部加冷却水或油孔,机筒外加冷水或油槽,温度控制精度±2℃左右。

    查看更多>>
  • 在半咸水海洋环境中,常用生物塑料材料的降解率和细菌群落组成变化

    塑料污染威胁着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由于取代油基材料和减少环境中垃圾堆积的压力,生物塑料的使用正在增加,尽管人们对它们在自然条件下的精确生物降解知之甚少。在这里,我们研究了四种不同的生物塑料材料的重量磨损和降解行为,与传统的油基聚乙烯相比,在波罗的海中进行了1年的原位培养,并在实验室进行了1个月的受控生物降解实验。细菌群落也被调查,以验证假定的塑料降解细菌是否在生物塑料上富集。聚l-乳酸没有降解迹象,而聚(3-羟基丁酸酯/3-羟基戊酸酯)(PHB/HV)、增塑淀粉(PR)和醋酸纤维素(CA)在1年的原位培养中降解完全或几乎完全。因此,潜在能够使用复杂碳底物的细菌类群,例如γ变形菌纲,在PHB/HV、PR和CA上显著富集。在生物降解实验中也观察到γ变形菌的丰度增加。结果表明,生物塑料在持久性和生物降解率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强调需要仔细选择有成为海洋垃圾风险的应用材料。

    查看更多>>
  • 涂料及增塑剂对汽车内饰用PVC材料气味的影响

    摘要:采用SPME-GC-O-MS分析方法对车用PVC革进行了气味溯源。发现引起异味的特征物质主要来自涂料所用溶剂及增塑剂中未反应的残留物,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针对性的改进。研究结果表明:当采用水性涂饰工艺,并控制增塑剂中总的游离醇含量在50μg/g以下时,能有效改善PVC革的气味,满足汽车行业的气味标准。关键词:汽车内饰;PVC;涂料;增塑剂;气味溯源车内气味作为影响客户安全和舒适体验的一项重要指标,越来越受主机厂的关注。作为汽车内饰主要的包覆材料,PVC材料不仅在外观、触感、舒适度上可以与真皮媲美,而且在成本、利用率、造型自由度、工艺流程和环保性上也优于真皮,因此在汽车内饰上应用越来越广泛,而开发低气味、低散发PVC材料也成为一项重要课题。在PVC材料用于汽车内饰时,其一方面需借助有足够黏附力的涂料来提高抗腐蚀、抗刮擦等性能;另一方面需借助一些助剂来改善加工和力学性能,这就导致材料气味受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目前,针对车内零件和材料进行的气味研究[1-3],主要是采用袋子法、立方舱法、微舱法等对零件或材料进行加热,用Tenax管吸附采样,再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或气相色谱-质谱-嗅辨联用仪(GC-O-MS)对挥发物质进行检测和分析。这些方法的样品前处理过程都较复杂,且Tenax采样存在一定的选择性,可能无法采集到所有的挥发性物质。而固相微萃取法(SPME)是一种把采样、萃取、浓缩、进样集于一体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样品用量小、灵敏度高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食品、环境等领域[4-7]。本文采用SPME-GC-O-MS分析方法对汽车内饰用PVC材料进行了气味溯源,发现异味一方面源于溶剂型涂料所含的酮类和酰胺类化合物,另一方面源于残留在增塑剂中未反应的游离醇。在此基础上,通过改变涂饰工艺及对增塑剂中的残留进行控制,有效地改善了PVC材料的气味。试验部分试验原料PVC革来源于三家市场上主流的车用级材料供应商(分别以A、B、C表示),材料下线后立即以干净无破损的铝箔袋进行密封包装。试验仪器PALRTC120型固相微萃取针(SPME,固定相为CarbonWR/PDMS),瑞士思特斯分析仪器公司;TQ8040NX型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色谱柱为InertCap5MS/Sil(30m×0.32mm×0.5μm)]、AOC-6000型自动进样器、SGLCOP275型嗅辨仪,日本岛津公司。试验方法气味评价材料气味根据大众标准PV3900—2000和德国VDA270—1992标准进行评价。首先裁剪50cm2PVC样品,装入1L气味瓶中,再放入80℃的烘箱加热2h后取出,待冷却至(65±5)℃后评价气味。气味评价等级如表1所示。SPME-GC-O-MS分析SPME-GC-O-MS的分析测试根据企业标准,称取一定量的PVC样品放入20mL进样瓶,在80℃下加热0.5h,再通过固相微萃取装置采样,通过GC[1]O-MS进行分析测试。其中,固相微萃取采样针平衡温度为80℃,平衡时间为5min,萃取时间为30min,进样口温度为250℃,解析时间为2min,老化时间为5min;升温程序为50℃/5min—5℃/1min—250℃/10min;离子源温度为230℃,接口温度为250℃,扫描范围为42~500m/z。结果与讨论气味评估结果三家不同供应商的PVC革的气味评估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B、C两种样品的气味要优于A,且它们的气味类型也有明显区别,其中A主要表现为较刺激的胺味、溶剂味,而B、C则是以醇味和霉味为主。GC-O-MS测试结果通过GC-O-MS设备,不仅能对样品挥发出来的小分子有机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同时还能通过嗅辨仪辨别对应的各种组分的气味,从而能更有效地锁定造成材料异味的主要物质,及时进行针对性的改进。三家不同供应商PVC革的GC-O-MS测试结果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样品A对应的2-丁酮、N,N-二甲基甲酰胺、N-乙基-2-吡咯烷酮和环戊酮浓度显著高于样品B和C对应的组分浓度,而通过嗅辨结果可知,刺激性气味来源于2-丁酮,胺味来源于N,N-二甲基甲酰胺和N-乙基-2-吡咯烷酮,溶剂味来自环戊酮,因此样品A主要表现出以上四种物质的味型。对于B、C两种样品而言,上述四种组分的浓度则相对较低,其气味类型主要与2-乙基己醇、2-丙基庚醇、辛醇等各种长链脂肪族醇类物质的气味相近。另外,之所以样品A未表现出类似B、C两种样品的气味,可能是由于醇类物质的气味被前述对嗅觉刺激更强的胺类和酮类掩盖所致。气味物质来源分析通过查询样品A、B、C所用的涂料信息,发现样品A供应商在PVC革的涂饰过程中使用的是溶剂型涂料,2-丁酮、环戊酮、N,N-二甲基甲酰胺和N-乙基-2-吡咯烷酮均来源于涂饰过程中的溶剂;而样品B、C的供应商均使用水性涂料,因此上述4种物质的含量均较低。对于长链脂肪族的醇类物质,由于目前PVC革基本上都使用邻苯二甲酸酯类作为增塑剂,而这些长链脂肪族的醇是生产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的主要原料,因此醇类物质主要来源于增塑剂中残留的未反应的游离醇,如表4所示。综上所述,造成样品A异味的主要物质是2-丁酮、环戊酮、N,N-二甲基甲酰胺和N-乙基-2-吡咯烷酮,它们主要来源于PVC革的涂饰过程中使用的溶剂;造成样品B、C异味的主要物质是各种长链脂肪族的醇类物质,它们主要来源于增塑剂中残留的未反应的游离醇。因此,可通过涂饰过程中的工艺选择和增塑剂中游离醇含量的控制这两方面来对PVC材料的气味进行改善。涂饰过程中的工艺选择对PVC革气味的影响PVC革的涂饰工艺目前主要分为溶剂型和水性两种。从前述分析可以知道,采用溶剂型涂层的PVC 革的气味相比于水性涂层要差,且挥发出的酮类和酰 胺类物质也要超出1~2个数量级,具体如图1所示。 因此,为改善 PVC 革的气味,应尽可能地选用水性涂饰工艺生产的PVC革。增塑剂中游离醇含量对PVC革气味的影响PVC革常用增塑剂有邻苯二甲酸酯类、柠檬酸酯类、对苯二甲酸酯类、聚酯类、偏苯三酸酯、环己烷二羧酸酯类以及植物油基等增塑剂种类[8],但由于主机厂要求车用PVC革不仅具有很高的抗老化、耐磨、发黏、散发性能要求,还要求具备一定的成本优势,因此综合考虑目前*常用的车用PVC革增塑剂还是邻苯二甲酸酯类。从前述分析可知,长链脂肪族的醇类物质主要来源于增塑剂中残留的未反应的游离醇。因此,可以通过精馏等方式对增塑剂中的游离醇进行去除,从而降低异味物质的含量,改善*终PVC革的气味。为方便统计和计算,将2-乙基己醇、2-丙基庚醇、辛醇等所有游离的长链脂肪族醇类物质的总量作为参考的依据,展示了增塑剂中不同的游离醇含量对应的*终PVC革的气味等级,具体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增塑剂中游离醇的含量越低,PVC革的气味等级越低(气味越好),当游离醇的含量低于50μg/g时,PVC革的气味能达到3.5等级,可以满足目前的气味标准要求。因此,为进一步改善PVC革的气味,应对增塑剂中的游离醇含量进行去除,控制在50ppm以下。结 语(1)采用SPME-GC-O-MS分析方法,不仅对PVC材料挥发出来的小分子物质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还通过嗅辨仪锁定了与异味相关的组分。(2)根据异味物质分析出了造成PVC材料异味的来源:涂料所用的溶剂中包含的酮类和酰胺类化合物,及残留在增塑剂中未反应的游离醇。(3)针对发现的问题分别对工艺和原料进行了分析和改进。(4)研究表明,当采用水性涂饰工艺并控制增塑剂中总的游离醇含量在50μg/g以下时,能有效改善PVC革的气味,满足汽车行业的气味标准要求。(5)试验结果为汽车内饰零件和材料的气味溯源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为更快更准确地锁定异味源并进行有效改善提供了借鉴。【参考文献】[1]李岩峰,王玉,徐源林,等.汽车座椅泡沫VOC主要来源的实验研究[J].聚氨酯工业,2017,32(5):22-25.[2]娄金分,秦舒浩,王莉,等.汽车地毯材料的挥发性有机物溯源[J].塑料工业,2017,45(8):71-75.[3]许双英,杨豪,王纳新,等.汽车常用材料气味溯源及特征性气味物质研究[J].塑料工业,2019,47(2):161-165.[4]张亚,李泽仟,刘梦娅,等.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黄金蜜柚天然花香成分的分析[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0,11(14):4602-4607.[5]徐振秋,秦宏兵,徐恒省.水中异味物质分析方法研究进展[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7,29(6):12-16.[6]于佩,甘志永,徐蕾.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法同时测定饮用水中8种有机氯[J].环境科技,2020,33(1):70-73.[7]唐超,刘振平,肖琦,等.固相微萃取技术在农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进展[J].化工管理,2020,35(12):21-22.[8]陆健,冯仁宇,沈陟彦,等.聚氯乙烯环保型增塑剂的合成及应用[J].塑料助剂,2021(1):55-59.来源:李  晶   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上海

    查看更多>>
  • 你知道吗,这些东西也有了“可降解版”

    技术的应用通常会让人产生举一反三的联想。鞋子可以消失,其他消费品呢?可降解手机壳能当肥料手机壳是手机的外衣。一些年轻用户为了增加使用手机的新鲜感,会定期更换手机外壳,很多人的抽屉里少则三四个,多则十几个手机壳。据统计,全球每年生产的塑料手机壳多达20多亿个,预计到2025年,全世界将有超过120亿吨的塑胶废料被丢弃在垃圾处理厂,大量无法处理的废弃手机壳会对环境造成巨大影响。随着环保理念正成为社会共识,一些高科技企业率先做出表率。近日,某电子配件品牌推岀了主打环保的手机壳系列,该手机壳以植物为原材料,配合环保水性墨水为机壳调色。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看似普通的手机壳,只需六个月时间就能完全在泥土里分解。因为原材料源自植物,手机壳不仅不会污染环境,还能变成肥料改善土壤。环保风衣可做到真正源于自然可降解塑料制品甚至可降解服装也已经不是新鲜话题。某服装品牌曾于2020年6月,推出全球首款聚乳酸风衣。随后,该品牌不断攻克技术难点,连续三年提升产品中的聚乳酸含量,进一步提高可降解比例。如今100%聚乳酸环保风衣的正式亮相意味着真正做到了源于自然。除了持续在产品中提升聚乳酸含量,使其更广泛地用于短袖上衣等品类,未来,该品牌还将陆续推出“再生化纤”和“有机棉”,并与防护科技平台跨平台合作研发“无氟”防护科技。

    查看更多>>
  • 可降解材料替代“提速”

    8月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生态环境部等21个塑料污染治理专项工作机制成员部门和单位,召开2022年全国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总结一年来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进展成效,分析塑料污染治理面临的形势和问题,研究部署下一阶段塑料污染治理工作。2020年1月,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下称“限塑令”),明确了“限塑禁塑”的具体时间表,以2020年、2022年和2025年年底为三大关键时间节点,对不可降解塑料袋、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宾馆酒店一次性塑料用品及快递塑料包装的生产、销售和使用进行有序禁止、限制,对替代产品进行积极推广。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初级形态塑料产量约为9574.1万吨。其中,一次性用途划分的塑料使用量超过600万吨;截至2021年年末,中国可降解塑料产量约为50万吨,占一次性塑料用量比重不足10%。券商分析认为,随着“限塑令”时间表的推进以及各地政策执行的加速落地,可降解材料使用有望进入快速增长期。“限塑”持续推进电话会议要求科学稳妥推进源头减量替代,大力推进规范回收、利用和处置,加大江河湖海水漂垃圾常态化清理力度,着力解决农膜、外卖、电商、快递等重点领域问题,深度参与全球塑料污染治理。2020年1月,“史上*严限塑令”出台,从生产、销售和使用两个环节着手,对不可降解塑料袋、一次性塑料用品进行禁止、限制。“限塑令”要求禁止生产和销售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购物袋、厚度小于0.01毫米的聚乙烯农用地膜,禁止以医疗废物为原料制造塑料制品,禁止废塑料进口;到2020年年底,禁止生产和销售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签,到2022年年底禁止销售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使用环节上,“限塑令”明确了不可降解塑料袋、一次性塑料餐具、宾馆酒店一次性塑料用品和快递塑料包装四项一次性产品的禁令实施时间和地区。其中,针对不可降解塑料袋,“限塑令”要求到2022年年底,全部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和沿海地区县城建成区的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以及餐饮打包外卖服务和各类展会活动,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集贸市场规范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到2025年年底,上述区域的集贸市场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城乡结合部、乡镇和农村地区集市等场所停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对于一次性塑料餐具、快递塑料包装和宾馆酒店一次性塑料用品,“限塑令”要求,到2022年,县城级别以上建成区级、景区景点餐饮堂食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市的邮政快递网点,先行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袋、一次性塑料编织袋等,降低不可降解的塑料胶带使用量;全国范围**宾馆、酒店等场所不再主动提供一次性塑料用品,可通过设置自助购买机、提供续充型洗洁剂等方式提供相关服务。到2025年,地级以上城市餐饮外卖领域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消耗强度下降30%;全国范围邮政快递网点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袋、塑料胶带、一次性塑料编织袋等;所有宾馆、酒店、民宿均不再主动提供一次性塑料用品。同时,政策鼓励推广使用环保布袋、纸袋等非塑制品和可降解购物袋以及使用符合性能和食品安全要求的秸秆覆膜餐盒等生物基产品、可降解塑料袋等替代产品。重点覆膜区域,结合农艺措施规模化推广可降解地膜。“限塑令”提出,到2025年,国内塑料制品生产、流通、消费和回收处置等环节的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多元共治体系基本形成,替代产品开发应用水平进一步提升,重点城市塑料垃圾填埋量大幅降低,塑料污染得到有效控制。“限塑令”颁布后,各部门相继出台相关法案,支持禁塑、限塑政策。2021年7月,国家发改委等多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开展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专项行动,鼓励公众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因地制宜、积极稳妥推广可降解塑料,并要求严格查处可降解塑料虚标、伪标等行为。2022年3月,第五届联合国环境大会续会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通过《终止塑料污染决议(草案)》,会议上来自175个国家的国家元首、环境部长和其他代表批准签署了这项历史性决议,旨在推动全球治理塑料污染,并希望在2024年前结束塑料污染。可降解“替代”根据经合组织此前发布的环境报告,2019年,全球塑料产品的年产量约为4.6亿吨,每年产生的塑料垃圾量达到3.53亿吨,塑料垃圾中有接近2/3为寿命不足5年的制成品,包括塑料包装(40%)、塑料消费品(12)和纺织品(11%)等。经合组织指出,考虑到回收过程中产生的损失,仅有9%的塑料垃圾*终被回收利用,剩余的塑料垃圾中,有19%的塑料垃圾*终被焚烧,近50%的塑料垃圾进入卫生填埋场,其余的22%塑料垃圾则是被弃置在无人管理的垃圾场、露天燃烧或暴露到环境中。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限塑令”执行前(2019年),中国初级形态塑料产量约为9574.1万吨,塑料制品产量约为8184.2万吨,接近全球产量的1/5。其中,塑料薄膜(含农用薄膜)、日用塑料以及塑料泡沫制品的产量分别为1594.52万吨、648.64万吨和248.19万吨,合计2491.35万吨,占比30.44%。根据申万宏源统计,2019年,按一次性用途划分的塑料制品消耗量超过600万吨,主要包括塑料袋、快递塑料包装以及农用膜等产品。其中,一次性塑料袋每天使用数量约为30亿个,年消耗塑料重量超过400万吨;全国外卖行业共产生90万吨垃圾,其中塑料制品占比接近6成,约54万吨;全国快递业务总量达635.2件,其中塑料包装占比为33.5%,包装总消耗量约为87万吨;此外,2019年,中国塑料吸管使用量约为460亿根,每年塑料消耗量约3万吨。在农膜使用上,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的农用膜产量约为85.2万吨。以上述数据计,2019年,中国主要一次性塑料用品合计消耗量约629.2万吨,约占塑料制品总产量8%。与之相对,2019年,中国一次性塑料用品中使用的可降解塑料产品仅为26万吨,占比不足5%。而截至2021年年末,全国可降解塑料使用量约为50万吨,占比仍不足10%。申万宏源研究报告预计,未来一次性塑料袋将率先成为替换使用的主要产品之一。目前,塑料袋消费主要发生在超市、商场、集贸市场、小商店、外卖打包以及家用等场景;未来,各地可降解塑料袋的渗透率将沿省会-地级市-县级市-乡村逐步推进,2022年和2025年预计可降解塑料在一次性塑料袋的渗透率分别为30%和40%,需求达到141.5万吨和255万吨。海通证券预计,至2025年,商超、快递、外卖场景的不可降解塑料消费量将分别减少约10万吨、160万吨和30万吨,三大情景合计为可降解塑料提供将近200万吨的替代空间。同时,随着政策在2022年和2025年两个时间节点展开,生物可降解材料渗透将持续提升。华安证券预计,到2025年,预计中国可降解塑料需求量为238万吨,市场规模可达477亿元;到2030年,预计需求量为428万吨,市场规模可达855亿元。产能“竞备”目前,市场上可降解塑料可分为“石油基”和“生物基”两大类型,两者区分方式主要以生产原料划分。石油基可降解塑料是以化石能源为原料生产,主要包括PBS(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AT(己二酸丁二醇酯和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的共聚物)、PCL(聚己内酯)等;而生物基可降解塑料主要是以玉米、秸秆等生物基材为原料,主要包括PLA(聚乳酸)和PHA(聚羟基烷酸酯)等产品。在上述生物可降解材料中,与其他生物可降解材料相比,PLA(聚乳酸)和PBAT的售价相对较低,且生产工艺相对成熟,其在原料成本和经济效益上具有一定优势,是目前传统塑料的主要替代品。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PLA产品平均售价约为2.5万元-2.9万元/吨,PBAT售价约为2万元-3万元/吨。与之相比,PBS和PCL的售价分别超过3万元/吨和4万元/吨,PHA的销售价格则超过5万元/吨。PLA主要用于生产一次性餐具和吸管,而在生产薄膜类产品时,一般采用PLA与PBAT溶液共混的方法,加入一定比例增溶剂,改善PLA的机械性能。PBS、PHA和PCL几种生物可降解材料目前的生产工艺和成本控制等方面则尚有不足。据介绍,目前,PBS主要受限于核心原材料丁二酸产能紧缺,其原材料售价超过2万元/吨,导致生产成本较高。PHA和PCL的生产技术尚不成熟,其中PHA生产受限于聚合物脱挥分离环节,产物分离纯化难度大;PCL生产则主要面临原材料纯度提高难,生产过程易爆炸等难点,因此,技术匮乏限制了PHA和PCL的产能释放。申万宏源证券认为,综合考虑*优性能和*具经济效益的生物可降解材料来看,PLA和PBAT在众多可比材料中脱颖而出,被市场广泛使用,而PLA是*具“双碳”意义的材料。PLA的原材料主要以玉米和秸秆为主,使用后在堆肥(工业堆肥)条件下可快速分解为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帮助植物在光合作用下再次生成淀粉,被利用于下一次聚乳酸(PLA)的生产,形成碳循环。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聚乳酸(PLA)产能约为50万吨/年,其中国内产能仅为17.5万吨/年。值得关注的是,2021年,国内PLA迎来扩张期。8月16日,海正生物于科创板上市。招股书显示,截至2021年年末,海正生物拥有3.45万吨纯聚乳酸产能(设计产能4.5万吨)以及1.95万吨复合改性聚乳酸产能,产能合计4.4万吨。公司计划通过IPO募资13.26亿元,其中12.38亿元用于年产15万吨聚乳酸项目,项目建设完成后,公司聚乳酸产能将超过20万吨/年。7月26日,金丹科技发布《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预案》,公司计划募集资金7亿元,其中5亿元用于年产7.5万吨聚乳酸生物降解新材料项目。资料显示,金丹科技是国内的乳酸产业龙头公司。截至2021年年末,公司拥有17.8万吨的乳酸产能,占据国内乳酸总产能的34%。2021年年底,中粮科技发布公告,计划投资5.87亿元用于年产3万吨丙交酯项目建设,以打通聚乳酸全产业链。申万宏源预计,到2025年,中国PLA的大宗需求将达208万吨。政策执行加速落地自“限塑令”颁布以来,各地区均采取了不同程度的塑料污染治理行动,其中海南和北京执行力度相对较大。根据公开报道,截至2021年年末,海南省各相关市县均已淘汰关停、禁止塑料制品的生产企业或生产线;有农膜回收任务的18个市县中,17个市县农膜回收利用率超过80%;全省重点行业场所生物降解塑料替代品平均占有率为72.85%,其中12个市县平均占有率超过70%,4个市县占有率超过60%。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北京大型超市线下门店塑料购物袋销售量较2020年减少约2300万个,同比下降约37%。全市快递企业“瘦身胶带”基本实现全覆盖,循环中转袋使用比例突破98%,电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装比例达到90%,主要品牌快递企业累计投入使用可降解塑料包装袋3370万个,京东等企业持续加强可循环快递包装箱应用替代一次性泡沫箱;大部分**宾馆已不再主动提供“六小件”;全市废旧农膜规范回收率已达90%以上。除海南和北京外,其他地区禁塑进展不一,但整体略慢。从销售数据来看,2021年,中国塑料袋每天使用量仍超过30亿个,对应全年塑料用量超过400万吨;同期,国内可降解塑料袋使用量不足20万吨,不足全年塑料袋使用量的5%。申万宏源认为,目前,大部分地区限塑政策仍受限于不可降解塑料源头治理难、大面积推广受限等问题。其中,经济性成为制约可降解产品推广的原因之一。以塑料袋使用量为例,其与中国除汽车以外的社零消费总额成正相关,但与限制政策(特指收费限制型政策,客户需付费购买塑料袋)成反比。供需错配叠加原材料涨价等因素影响,2021年,国内PLA价格居高不下,其平均成交价约在2.5万-2.9万元/吨,售价大幅高于传统塑料每吨0.55万-1.4万元的销售价格。8月4日,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印发《广东省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2022-2025年)》提出,到2025年,广东省内塑料污染治理机制运行将更加有效,省内商品零售、邮政快递、餐饮外卖、宾馆酒店、电子商务等重点领域不合理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现象大幅减少。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印发《2022年塑料污染治理专项行动方案》提出,要切实增强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紧迫性和责任感,以聚乙烯农用地膜、塑料购物袋和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等塑料制品为重点产品,以生产聚集区、城乡结合部、集贸市场、商超等为重点区域,以厚度、力学性能为重点指标,加大监督检查频次和监督抽查力度,加大农用薄膜、塑料购物袋产品综合执法力度。未来,伴随着先行地区限塑目标达成带来的示范效应以及可替代塑料产能释放,其他省份和地区有望逐步推进。

    查看更多>>
  • 绿色机场建设新成效,白云机场全面推广可降解塑料

    近日,白云机场塑料污染治理工作顺利通过民航中南地区管理局、民航广东监管局工作组联合检查,得到检查组的充分认可。今年以来,白云机场加速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绿色机场建设再添新成效。细心的旅客可能发现,在白云机场消费塑料袋、一次性塑料餐具已经被可降解塑料产品取代。其实,白云机场自2022年1月1日起,已经开始在航站楼、贵宾室、停车楼、酒店、员工食堂等机场所有场所进行可降解塑料推广,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全面“清出去”,可降解塑料等环保替代用具“请进来”,截至目前,白云机场已完成225家商铺、3间贵宾室、8间休息室、以及所有工作区的塑料污染整治,预计全年可减少非环保塑料袋740万个以上。白云机场“限塑”在提速——方案先行,源头做起此前,民航局、广东省发改委和生态环境厅分别发布了《民航行业塑料污染治理工作计划(2021-2025年)》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实施意见》,白云机场立即着手启动可降解塑料推广工作,召集航站楼、公共区、后勤、商业、酒店等主管部门,从采购流程、日常清运、应用范围及监督形式等多方面入手研究制定可降解塑料在机场推广的方案,制定机场推广可降解塑料的具体实施计划,明确推进节点。对内调整自身的管理要求,明确实施路径;对外积极探索市场发展前景,挑选可降解塑料的技术路线。内外结合,为白云机场顺利推广可降解塑料工作打下坚实基础。白云机场在推动可降解塑料应用之初,就坚持以高标准高要求为思路,目前在航站楼贵宾室、两舱休息室、员工餐厅、宾馆、酒店等场所已停用不可降解的系列产品,包括餐盒、垃圾袋、纸杯及小瓶装洗漱用品等,实现全线覆盖机场运行所需各类用品和场所。同时积极转变工作思路,有效兼顾绿色与服务,探索设置自助购买机,提供续充型洗洁剂等多种方式,为旅客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建立清单,全面推进白云机场编制建立采购负面清单,明确自2022年1月起将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吸管、搅拌棒、餐/杯具、包装袋纳入清单,确保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不再进入机场。推进与驻场保洁单位签订补充协议,更换日常垃圾塑料袋的材料,确保日常办公、保洁、餐饮等耗材都配置可降解制品。除了“清出去”,白云机场也积极“请进来”,主动开展可降解产品的市场调查,寻找可同时兼容环保和经济的替代用品,持续引入符合循环利用的新产品,如可降解塑料袋、可降解吸管及搅拌棒等。落实监督,形成闭环开展限塑工作之初,白云机场组织对航站楼零售、餐饮商铺塑料制品使用情况的自查和摸查工作,向商铺发放自查表,统计在用的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的种类、库存,拟替换时间、存在问题等,梳理治理工作涉及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环节。同时制定塑料治理检查标准,将检查指标纳入巡查表单开展日常巡查,下达*终整改时间,形成完成的管理闭环。自2022年1月1日起,全面落实航站楼零售、餐饮商铺使用可降解塑料制品。此外还积极开展各式宣传活动,对内组织员工培训,坚持营造循环利用的工作氛围;对外开展面向旅客的公益宣传,推广使用可降解塑料的意识。积极应对塑料污染,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事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白云机场始终积极响应民航局、省政府、市政府号召,快速推动可降解材料在机场的应用。未来,白云机场将按照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要求,积极推行绿色机场建设,落实可降解材料的应用,不断提升资源再利用率,坚持创造生态和谐的机场环境。

    查看更多>>
关注我们